首页 > 台湾百科 > 历史

台湾的史前文化(附图)

信息提供日期:2016-07-08信息来源: 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W020110804545708785621.jpg  

  考古学者告诉我们,台湾不只有四百年的历史,而是有更长的时间,原来就有长期居住的史前时代族群。近年来的研究成果,更把人类活动的时间深度延伸到更久远的更新世冰河时代,也就是史前时代的早期阶段。台湾地区长达百年以上科学的考古工作,发现大量保存于地层中的考古遗址,尤其是从1980年以来几次大规模的考古发现与发掘工作,都使得我们重新发现台湾史前文化。

  已发现将近二千个遗址 台湾地区自公元1896年发现第一个史前遗址,目前已经发现了将近二千个遗址。分布的范围遍及台湾本岛及澎湖群岛、绿岛、兰屿、小琉球等附属岛屿。垂直高度的分布则从海平面附近数公尺起的海岸平原,到高达2950公尺左右的山地,比民族志记载的原住民族最高的聚落还高。这些遗址的长期研究工作,已经初步建立了一个史前文化发展的大架构及其演变体系,也可以说明一部分史前文化与当代原住民族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考古文化群落

  台湾地区史前人类所遗留的文化,依时间的早晚,分布区域的不同和文化相貌的差异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考古文化群落,以具有代表性的遗址来称呼他们。由早期到晚期可以大致分为:

  1.旧石器时代:包括长滨文化、网形文化、左镇人。

  2.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大坌坑文化为代表。

  3.新石器时代中期:以讯塘埔文化、牛骂头文化、牛稠子文化、“东部绳纹红陶文化”为代表。

  4.新石器时代晚期:以芝山岩文化、圆山文化、丸山文化、营埔文化、大马璘文化、大湖文化、凤鼻头文化、卑南文化、花冈山文化、麒麟文化为代表。

  5.金属器与金石并用时代:以十三行文化、二本松文化、番仔园文化、大丘园文化、崁顶(猫儿干)文化、茑松文化、北叶文化、龟山文化、静浦文化、Lobusbussan文化为代表。

  在台南县所发现的左镇人 左镇人出土于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河床,这个地区是台湾本岛相当重要的更新世化石产地,也是当时唯一出现化石人类的地点,不过最近高雄县大岗山区也发现了人类的化石。左镇人的化石标本包含来自不同个体的人类顶骨残片及大臼齿。经鉴定属于更新世晚期的早期智人,其绝对年代可能在距今二万到三万年之间,也就是更新世冰河时代的最后一次冰河时期。目前并未发现左镇人使用的工具,学者推测他们也许是长滨文化的主人,不过从生活形态而言,更接近住在丘陵台地地区的网形文化人。

  

  大坌坑文化为新石器时代的代表 从冰河时代最晚期气候变暖以后,全世界分别从几个适合农业的地区,发展了初期的农业,因而走进了新石器时代。在邻近台湾的长江中下游发展稻米种植,华南与东南亚发展根茎类作物种植,台湾是否也有农业初起的发展,目前还不明朗。不过在6500年前左右,北部的淡水河口附近和西南部当时还是沿海地带的新化丘陵、凤山丘陵,却出现了带有农业,使用陶器、磨制石器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大坌坑文化人。

  

  农业生活遗址

  从距今四千五百年前新石器中期开始,台湾地区的人群已经学会种植稻子、小米等谷类作物,加上原来的根茎类作物,农业已经多样化。石斧、石锄等砍伐森林、翻耕土地的工具之外,加上石刀、石镰等收获工具,使得农业更有效率,土地赡养力增加,单位面积可养活的人口大增,因而逐渐降低狩猎、捕鱼、采集等的重要性。  

  

  玉器和金属工具的出现

  农业生产形态逐渐多样化,生产力水平发展,食物充分,伴随而来的各种宗教仪式与艺术形态出现于当时社会中。这个阶段最具代表性的是玉器的制造与交换,关系网络几乎遍及全台各地,连澎湖也不例外。最有名的例子是,台东卑南遗址、宜兰丸山遗址、台北芝山岩遗址与屏东 Chula遗址出现了造型相似,制造方法相同,具有水平风格的人兽型玉玦。

  到了距今1800年前左右,台湾地区也伴随东南亚地区青铜器、铁器文化的兴起,部分地区进入制造及使用铁器、青铜器、金器为主的金属器时代,最有名的炼铁遗址就是淡水河口南岸的十三行遗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