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的移民和开发活动
信息提供日期:2014-10-22信息来源: 市台湾事务办公室
关于汉人在台湾地区的活动,在唐朝有施肩吾《岛夷行》一诗述及,但因没有其他史料可证,许多人怀疑其真实性。到宋代,就有了明确的记载,楼钥《汪分行状》指出,乾道七年(1171年)四月,汪大猷知泉州郡,“郡实濒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忽为岛夷号毗舍邪者奄至,尽刈所种”,汪大猷认为原来春季遣戍,秋暮始归,花费太大,因而在当地造屋 200间,“遣将分屯”。真德秀的《申枢密院措置沿海事宜状》则直挂提到澎湖:“朱宁寨去法石七十里,初乾道间,毗舍耶国入,杀害居民,遂置寨于此,其地阚临大海,直望东洋,一日一夜可至澎湖。”因此,《汪公行状》所云海中大洲“平湖”应为澎湖无疑。稍后,宋人赵汝适的《诸蕃志》写道:“泉有海岛日澎湖,隶晋江县。”有的史书还说澎湖“宋时编户甚蕃”。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澎湖已有不少居民,并在那里定居,而且已经从事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更值得注意的是,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澎湖在建制上已经归福建晋江县管辖了。
宋代大陆人民迁居台湾地区的原因,从福建来说,主要是隋、唐、五代以来中原人口多次南迁,使福建得到开发,但由于山多地少,土地一般比较贫瘠,产粮不多,而人口增长却很快。唐天宝元年(742年)福建五郡共9.1万余户,41万多人。到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达139万余户,282.8万余人,400年间,人口增加近6倍,以致出现地狭人稠、生活困苦的状况,正如北宋末年方勺在《泊宅篇》中写道:“七闽地狭瘠,而水源浅远,其人虽为勤俭,而所以为生之具,比地处终无有甚富者。”其次,寺院经济的恶性膨胀。五代十国时,福建佛教势力大量扩张,王审知“雅重佛法”,增设寺院267所,到北宋初年,泉州已有“泉南佛国”之称。到南宋时,泉州寺田已占土地总额7/10,漳州寺田多达6/10,这就使得一般民人所占土地更少。第三,政治动乱迫使一部分人民循逃台澎。沈文开在《杂记》中说:“宋时零丁洋之败,遁亡至此者,聚众以居。《噶玛兰志略》也说:“宋零丁洋之败,有航海者至此。”由于以上各种原因,大约北宋末年,最迟于南宋时,已有较多的大陆汉族人民东渡台湾海峡,到澎湖从事打鱼、捞员和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