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台湾百科 > 自然地理

风光秀丽的淡水河(一)

信息提供日期:2014-09-16信息来源: 市台湾事务办公室

  淡水河是台湾岛上第三条大河。从地形图上看,淡水河流域处在群山环抱的台北盆地之中,犹如一条银色的飘带,自高而下,奔流不息。在它的东北面有大屯火山群;西北面有观音诸山;东南面以阿玉山、塔曼山为界,与兰阳溪水系分水;各分水岭均系海拔1000―3000米的山脉,呈东北一西南走向,它们把整个淡水河流域环抱其中。   

  淡水河主要由大汉溪、新店溪和基隆河三大溪流组成。水系是树枝状,流经新竹县、桃园县、台北县和台北市,以台北县和台北市所占的流域面积最大。流域内的地形高低起伏,上游为峡谷地形,中、下游为台地和盆地地形。其中著名的有桃园冲积扇(台地)和台北盆地。早年的淡水河可以通航。   

  淡水河全长159公里,流域面积约2726平方公里。在历史上,它曾是台湾省惟一可以通航的河流。当时的淡水河上,帆樯林立,“淡水风帆”为台湾北部的一个著名自然景观。在清朝乾隆初年,由帆船渡海来台者,多溯淡水河而上,至道光年间,盛极一时,这里成为台湾北部与福建往来帆船的荟萃之地。那时帆船可以从淡水上溯至台北的艋舺以及新庄、板桥直至桃园县的大溪镇一带。   

  19世纪中期至末期,位于河口处的淡水镇,已发展成为台湾北部最繁华的港口,淡水至台北市之间的河道可通小型汽轮,小木船则可上溯至大溪,因而也促进了大溪镇由一个山区农产品集散地迅速发展成为商港,当地丰富的物产稻米、茶叶、樟脑等,从这里源源不断地运出去。据1892―1897年的统计,在这一段时期内,约有300多艘帆船来往于淡水,其中1/3停泊在大溪码头。因而,在19世纪以前,淡水河是台湾惟一的水运航道,也是台湾全省惟一被称为“河”而不叫“溪”的河流。以后,由于大面积的毁林开荒,山坡开辟茶园,引起流域内土壤的侵蚀和自然环境生态的变化,致使谈水河夹带的泥沙冲积物越来越多,堆积在下游和出海口一带,航道逐渐淤塞,淡水港再也不适宜停泊轮船,往昔的舟楫之利再不复见,“淡水风帆”成为历史。如今,人们在淡水河上看到的,只有打渔人家的点点渔帆。   

  但是,淡水河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并未因它的航运功能减退而削弱;相反,随着河流两岸肥沃的冲积平原、阶地与丘陵地陆续开发,淡水河的地位日益提高了。淡水河上、中游段的河床比降大,水势湍急,蕴藏着用之不竭的巨大能源。据调查,流域内可供建筑水库的河段共有8处,已建成的有石门、暖暖和双溪等处,在水力资源的开发上,淡水河还存在着很大的潜力。   

  淡水河两岸山清水秀。下游的台北盆地人口稠密,物产丰富,是台湾北部重要的农业区。著名的农田灌溉系统桃园大圳、石门大圳均取自于大汉溪石门附近的水源,灌溉中坜、桃园、新竹一带的农田;留公大圳的水源引自新店溪,灌溉着台北市、松山一带以及台北县中和、板桥一带的农田。那一块块整齐的稻田,一条条灌溉引水渠道,纵横交错,展示出一幅秀丽恬静的田园画面。几百年来,淡水河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哺育了千百万人民,使流域内三县一市的城镇得到较快的发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