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咆哮的浊水溪(一)
信息提供日期:2014-07-15信息来源: 市台湾事务办公室
在玉山山脉和雪山山脉的分界线上,有一条大的溪流自东向西穿过山谷,流向平原,这就是台湾最长和流域面积最广的河川—浊水溪。
浊水溪发源于合欢山南麓、崎莱主山间。源头地区海拔3400米,从源头向西南流至合流坪时,接纳了郡大溪。拐向西流,又先后有陈有兰溪、清水溪等汇入,至二水乡流出山口,进入平原,然后汇入台湾海峡,全长为186公里,流域面积为3155平方公里,平均比降为l/59。洪水流量高达2.2万立方米/秒。下游土壤肥沃,为台湾省重要农业区之一。
浊水溪沿途接纳了万大溪、丹大溪、郡大溪、陈有兰溪、清水溪等支流。由于河水挟带大量泥沙,长年浑浊,呈灰黑色,故名浊水溪。其实,这些混浊的河水,过去主要来自万大溪和丹大溪,后因万大溪修筑了水坝,除洪水期外,已经沉淀澄清,所以目前只有丹大溪的河水比较浑浊,其他支流河水清澈。在陈有兰溪与浊水溪汇合处的龙神桥,就可以看到有趣的清浊合流的景象。
从龙神桥跨过浊水溪,向南沿陈有兰溪溯源而上,眼前呈现出典型的高山纵谷地形景观:东侧是巍峨的玉山山脉,西侧是雄伟的阿里山脉,中间纵深的河谷由于沿断崖层发育,弯曲不多,基本上呈直线状。在陈有兰溪谷及其两侧的山谷之中,分布着一些著名的瀑布和断崖,十分引人入胜。 浊水溪南源源于崎莱主山南峰西北坡、南北流两源汇合,西南流经芦山与塔罗湾溪、马海仆溪汇合,南入万大水库,汇合南岸万大溪,向西南汇入雾社水库,再向南流至武界,以上河段又称雾社溪。干流向南穿过良久峡谷至卓社山、分分山,十社溪自东汇入。曲折西南流至卡社山西,有丹大、郡大两溪汇入,由北向西流至神农桥,陈有兰溪自南岸汇入。西流至集集为中游。西流南岸有清水溪汇入。出山口以鼻子头为顶点,形成大冲积扇。半径约12公里。百余年来,干流变迁频繁,近年来稳定以西螺溪为干流。
南投县的仁爱乡是浊水溪的发源地,河水自海拔3000余米的高山奔腾而下,其水力蕴藏量居全省各河川之首,除在水里乡建有5座电厂外,于1960年以后分别修建的雾社水库和万大水库,具有发电和防洪的双重功能。两个电厂的装机容量为3.57万千瓦,使南投县水力发电装机总容量占全省水力发电装机总量的70%左右。
浊水溪的输沙量居全省各河川的第一位,其上游万大北溪有一片直径2公里、长度1公里的大崩壁,根据日据时期长达对年的统计,浊水溪仅从这里就冲走近400万立方米的沙石,重约1000万吨。这些沙石随流而下,一方面在入海口处形成沙洲、沙嘴,具有造陆作用,一方面使河流上下各水库造成淤积的情况也很严重。其中,雾社水库的库容量已比当初减少近1/4。
仁爱乡原名“雾社”,具有典型的山岳风光,东北部中央山脉合欢山地区已划入“太鲁阁大型自然公园”内,开辟为游览区,有全省惟一的滑雪场。万大溪与南溪文汇处有一片10余公顷的纯枫树林,是全省现存面积最大的枫树林,为秋季观赏红叶的最佳去处。雾社樱花村极多,是全省著名的赏樱胜地之一,为台湾“十二胜”之境内还有春阳杨、芦山、红香等温泉,万大瀑布海拔高约2900米,是全省海拔最高的瀑布,冬季偶成冰瀑,成为奇观。位于神木村海拔1300米的山上有一株高约50米,树围16米,胸径5米的大樟树,树龄已达3000余年,是全省最老的樟树“神木”。东西横贯公路的雾社支线,是通往合欢山的交通要道,其武岭段开凿在海拔3275米的山间,是全省公路的最高点,站在这里可以纵览群山。由雾社往芦山温泉的路上有一座架于海拔1200米的钢架拱桥,是全省最高的拱桥,惊险壮观。再加上碧波万顷的雾社水库和万大水库,使仁爱乡的山山水水充满诗情画意。
来到浊水溪畔的二水乡,即可看到奔腾咆哮的浊水溪从这里冲出峡谷。往上游看去,浑浊的浊水溪倾泻而下,往下游眺望,宽坦的河床上淤积着一个个沙洲,河道纷乱,使人辨不清哪里是主流。河床两岸建有一段段护河堤,将这条河流束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不难想象,往日的浊水溪,是怎样在平原上横冲直撞了。
浊水溪从源头到二水的短短距离中,海拔高度陡然下降3300米,水流湍急,汹涌澎湃,携带大量的砾石泥沙冲入平原,以致河道散乱,呈现漫流状态,形成许多河道,主要有虎尾溪、旧虎尾溪、新虎尾溪、西螺溪、东螺溪等。据记载,它的主流线已有多次变动。从l905年测得的资料看,当时主流线是流向西北方向的东螺溪,在鹿港附近注入台湾海峡,虎尾溪和新虎尾溪也比今日流量大。后来,由于两岸人口的增加,农田的开垦和水利事业的发展,人们在西螺溪两岸加筑护堤,使漫流的溪水得到控制。原来的主流东螺溪变成了今日彰化平原上的一条排水渠道。而南岸的虎尾诸溪,也被护堤切断而成为断头小溪。从此,西螺溪变成了今日浊水溪的干流河道。这也是人们把二水以下的浊水溪称为西螺溪的缘故。
浊水溪出产一种珍贵的螺石,其颜色五彩缤纷,有黑色的、暗赭色的,青色的,浓绿色的,也有火红的,其中以暗赭色(俗称猪肝色)最为罕见。这种石头原产于浊水溪上游河岸,由于溪水的冲刷,携入东螺溪、西螺溪的河床上。在80多年前,乡民仍然在东螺溪中发现了这些颜色美丽的石块,便带回去加工,制成砚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螺西石砚”。
由二水顺浊水溪北岸西行,可以看到沟通南北的三座桥梁:二水建有纵贯铁路大桥,溪洲乡建有贯联高速公路的中沙大桥,再往下与之平行的是连结纵贯公路的西螺大桥。大桥上,火车奔驰,汽车川流不息,不难看出,这座座长虹,对台湾西部交通的畅通所起的重要作用。
西螺大桥建在西螺镇附近,有31孔,每孔相距60多米,桥面宽24米,是一座颇为壮观的大桥。该桥建成后,使纵贯公路缩短了48公里的路程。站在大桥上向下看,西螺溪上无一点风帆之景。浊水溪是台湾最大的河流,却无水运之利。然而奔流不息的浑浊溪水在漫长的历史年代中,却表现出了巨大的移山填海的本领。
仑背乡地处浊水溪下游的南岸,北隔浊水溪与彰化县大城乡相望。仓背乡日开发之初的村落位于虎尾溪至浊水溪一带沙丘的背后,当地人称沙丘为仓,故名仑背。这里原为平埔人聚居地,清康熙末年福建泉州人首先至此开垦,请来正十三年(1736),修筑大有水圳,引浊水溪水灌溉农田,是云林县开发最早的乡镇之一。境内地势平坦,虎尾溪和浊水溪蜿蜒于该乡南北。
仑背乡一向以农业生产力主,盛产稻米和甘蔗。台湾当局自50年代起,以浊水溪为界,推行“北稻南蔗”的种植规划,使该乡甘蔗种植面积逐渐超过水稻,居第一位,50年代中期以前,该乡到处是蔗田,自“台糖”生产不景气后,甘蔗种植面积迅速减少,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外,还有小麦、玉米等杂粮,以及花生、蔬菜等作物。